國家宗教歷史博物館時間表:
1918年:頒布了《教會與國家和學校與教會分離的法令》。
1922:教會貴重物品運動開始了。
1925 年:無神論者聯盟(1929 年之後的戰鬥無神論者聯盟)成立。
1929 年:通過了《宗教協會法》。
1932年:蘇聯科學院宗教史博物館在列寧格勒前喀山大教堂成立,弗拉基米爾·日耳曼諾維奇·博戈拉茲任館長。
1937:Iurii Pavlovich Frantsev 被任命為博物館館長。
1946: Vladimir Dmitrievich Bonch-Bruevich 被任命為博物館館長。
1951:手稿部(後來的檔案館)成立。
1954年:博物館更名為宗教和無神論歷史博物館
1956 年:謝爾蓋·伊万諾維奇·科瓦列夫被任命為博物館館長。
1959-1964:尼基塔赫魯曉夫組織了反宗教運動。
1961:博物館從科學院轉移到蘇聯文化部。
1961:尼古拉·彼得羅維奇·克拉西科夫被任命為博物館館長。
1968 年:Vladislav Nikolaevich Sherdakov 被任命為博物館館長。
1977: 雅科夫 Ia。 Kozhurin 被任命為博物館館長。
1985-1986 年: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 (Mikhail Gorbachev) 成為蘇聯共產黨總書記,並推出公開化和改革政策。
1987 年:斯坦尼斯拉夫·庫欽斯基被任命為博物館館長。
1988 年:經官方許可慶祝羅斯基督教化千年。
1990:博物館更名為國家宗教史博物館。
1991年:與俄羅斯東正教達成共同使用協議,使用喀山大教堂; 恢復了正常的宗教儀式。
1991(十二月25):蘇聯解體。
2001 年:新建築和永久展覽開幕。
創始人/集團歷史
國家宗教歷史博物館 (Gosudarstvennyi muzei istorii religii – GMIR) 是世界上極少數致力於將宗教作為一種文化歷史現象進行跨學科研究的博物館之一。 它的藏品包括來自世界各地和不同時間的大約 200,000 件物品。 此外,GMIR 擁有 192,000 件藏書,包括關於所有宗教和宗教和無神論歷史主題的學術書籍,以及從 25,000 世紀到 2016 世紀出版的主要宗教書籍和宗教主題書籍收藏。第一世紀。 最後,它的檔案包含 XNUMX 個文件和項目,包括與宗教有關的國家和公共組織的材料、眾多個人愛好、各種宗教團體的檔案收藏(尤其是較小的俄羅斯基督教團體,如 Dukhobors、Baptists、Old Believers、Skoptsy等),以及教堂斯拉夫語、拉丁語、波蘭語和阿拉伯語的手稿集(GMIR 網站 XNUMX)。
該博物館始建於 1932 年,前身是蘇聯科學院宗教史博物館。 它的創始人和第一任董事是 Vladimir Germanovich Bogoraz(化名 NA Tan)(1865-1936)。 [右圖] Bogoraz 是國際知名的民族志學家和語言學家。 他專門研究西伯利亞的土著人民,尤其是楚科奇人,在 1890 年代作為革命者在西伯利亞東北部流放十年期間,他積累了自己的專業知識。 自 1918 年以來,他一直在列寧格勒科學院人類學和民族志博物館工作,並在 1920 年代蘇聯民族志的蓬勃發展以及 1930 年創立北方民族研究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Shakhnovich 和 Chumakova 2014:23-24)。
1917 年底上台後不久,布爾什維克發起了一場多管齊下的反宗教運動。 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將宗教視為資本主義權力結構的殘餘,並試圖在民眾中灌輸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一方面,他們攻擊宗教機構:1918 年 1918 月的政教分離法令將宗教財產國有化,將國家生活和教育世俗化,1922 年憲法剝奪了神職人員的權利。 (此後,當地的平信徒團體,而不是宗派機構,可以租用建築物和儀式物品供他們使用)。 面對飢荒,該政權於 1929 年開始採取對抗性政策,沒收教堂的貴重物品,表面上是為了籌集資金來養活飢餓的人。 與此同時,蘇聯秘密警察從內部破壞宗教組織,迫使宗教領袖宣布效忠新政權。 XNUMX 年的《宗教協會法》禁止宗教組織從事除嚴格的禮儀之外的任何活動,包括對兒童進行宗教教育。 同年,布爾什維克從蘇聯憲法中取消了“宗教宣傳”的權利。 另一方面,布爾什維克試圖促成一場文化革命,以產生一個具有共產主義、科學和 世俗的世界觀。 1922 年末,一份受歡迎的周報, 無神論者 (別茲博日尼克), 發起並於 1925 年成立了無神者聯盟,以協調反宗教宣傳; 從 1926 年到 1941 年,它還出版了一本反宗教方法雜誌, 反宗教活動家 (反宗教). [右圖] 1929 年,聯盟更名為戰鬥無神聯盟。
這些政策對蘇聯的宗教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反宗教運動為宗教研究提供了理由和框架。 此外,宗教建築的世俗化和教堂貴重物品的沒收使大量收藏品落入國家手中。 在革命後的幾年裡,蘇聯科學院在對宗教建築進行國有化和重新利用的過程中尋求保護民族文化和宗教遺產。 它的圖書館和博物館獲得了宗教物品、手稿和藝術品,以及各種修道院和宗教學院的檔案和圖書館(Shakhnovich 和 Chumakova 2014:21-23)。
GMIR 的史前史始於 1923 年,當時 Bogoraz 與 L. Ia. Shternberg 是他在人類學和民族志博物館的人種學家,也是 1907 年第一位在聖彼得堡大學教授宗教研究的學者,他提議根據博物館的藏品策劃一場反宗教展覽(Shakhnovich 和 Chumakova 2014:13-14 , 24)。 該展覽於 1930 年 2014 月在著名的冬宮博物館(原冬宮)開幕,以紀念無神同盟成立五週年。 Bogoraz 和他的同事旨在為宗教作為人類歷史上的一種現象的發展提供比較和進化的說明。 在這個非常受歡迎的展覽中展出的許多文物最終進入了 GMIR 的收藏品(Shakhnovich 和 Chumakova 24:26-XNUMX)。
1930 年 1927 月,科學院主席團考慮了無神論者聯盟的呼籲,將展覽改造成永久性的“科學院反宗教博物館”。 這與 Bogoraz、Shternberg(1931 年去世前)以及當時列寧格勒活躍的宗教學者團體的雄心不謀而合。 1932年2014月,主席團批准成立“宗教歷史博物館”,並任命博戈拉茲為館長。 一年後,博物館於 26 年 27 月在前喀山大教堂開幕(Shakhnovich 和 Chumakova XNUMX:XNUMX-XNUMX)。 位於涅夫斯基大街(列寧格勒市中心的大道)的喀山大教堂已於一年前被列寧格勒黨和市政府關閉,他們指責貧困的會眾未能充分維護這一重要的歷史遺址。
GMIR 成立於 1920 年代末和 1930 年代初的反宗教博物館建設熱潮中,由激進的無神者聯盟推動。 這是約瑟夫斯大林登上共產黨領導層並啟動第一個五年計劃以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時期。 第一個五年計劃伴隨著一場激進的文化大革命,它一勞永逸地建設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和反宗教的文化。 同盟青年積極分子投身於這個項目,在此期間,全國各地建立了數百個大大小小的博物館。 最突出的包括位於莫斯科前 Strastnoi 修道院的中央反宗教博物館(1928 年)和列寧格勒聖以撒大教堂的國家反宗教博物館(配有 1932 年安裝的傅科擺,直到 1990 年代初仍然存在)。 到 1930 年代後期,聯盟失去了動力,大多數博物館都關閉了。 然而,GMIR 避免了這種命運,事實上,在 1946 年永久關閉後,莫斯科中央反宗教博物館獲得了許多藏品。2022 年,它慶祝了它的九十週年。
教義/信念
縱觀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一直受到蘇聯和後來的俄羅斯聯邦政府在宗教方面不斷變化的意識形態和政策的影響。 作為馬克思主義者,布爾什維克將宗教視為意識形態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在社會中維持壓迫性權力和不公正的經濟關係。 它是“人民的鴉片”,使個人無法看到自己的真正利益,而前國教俄羅斯東正教一直是專制政治制度的工具。 他們試圖破壞宗教的製度、象徵和社會功能,並傳播理性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最終目標不僅是一個世俗的社會,而且是一個無神論的社會。
在整個蘇聯時期,反宗教政策的強度和重點發生了變化。 1920年代,政權重點打擊宗教機構,但在很大程度上對當地的宗教生活置若罔聞。 相比之下,從 1929 年到 1939 年的十年間,宗教活動遭到全面攻擊,幾乎所有禮拜堂都關閉,神職人員遭到大規模逮捕。 然而,在 1941 年納粹入侵之後,斯大林改變了戰略,允許重建東正教教堂,以便國家可以利用它來動員對戰爭的支持。 隨後與其他宗教達成了類似的協議。 黨國倒退了反宗教運動,取而代之的是形成了一個官僚機構來管理各種教派的事務。 儘管該黨沒有放棄將無神論作為目標,但即使在 1945 年獲勝後,它也沒有再投資財政或意識形態資源來推廣它(Smolkin 2018:46-47, 50-52, 55)。 然而,在 1953 年斯大林去世後,無神論重新回到了黨的議程,最終在 1958 年在尼基塔·赫魯曉夫的領導下發起了新一輪重大的反宗教運動。 赫魯曉夫時代見證了國家重新嘗試從內部打破宗教教派並關閉禮拜場所,但它也看到了新的焦點,即為蘇聯無神論注入積極的內容,將科學無神論發展為學術領域,以及建立機構以促進無神論者的世界觀。 “知識社會”開發了一個由無神論者俱樂部、展覽、劇院、系列講座、圖書館、電影和流行雜誌組成的完整項目 科學與宗教 (Nauka i religiia); 同時,1964年成立了蘇共中央社科院科學無神論研究所,統籌全國所有學術無神論工作,培養了專業的無神論者。 1964 年赫魯曉夫被迫退休後,該政權重新強調對宗教生活的官僚管理,而不是公開攻擊性的反宗教措施; 與此同時,無神論基礎設施仍然存在,並繼續努力形成一群堅信的無神論者(Smolkin 2018:第 2-5 章)。
在整個蘇聯時期,博物館處於作為一個學術機構和共產主義政權意識形態機器的一部分之間的模糊界限。 Bogoraz 旨在將反宗教宣傳和科學啟蒙融入博物館的工作中。 歷史學家 Marianna Shakhnovich 和 Tatiana Chumakova 最終證明了 Bogoraz 成功地堅持博物館基本上是一個學術研究機構,致力於研究宗教作為一種複雜的社會和歷史現象。 1931 年由科學院批准的博物館章程因此提出了其研究宗教從其出現到現狀的歷史發展的目的。 正是這種學術重點將 GMIR 與其創建時代的許多反宗教博物館區分開來。 Bogoraz 和 Shternberg 具有出色的革命資歷,但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他們和他們的民族志學派致力於對文化進化進行深入的實證和比較研究,即使在 1932 年,科學院也為這些人留下了空間。然而,正如沙赫諾維奇和丘馬科娃指出的那樣,在整個蘇聯時期,許多學術工作,尤其是在意識形態問題上,如宗教或當代西方藝術和音樂,必須被證明是正當的,並用黨的口號掩蓋(Shakhnovich and Chumakova 2014:15, 23; Slezkine 1994:160-63, 248)。
早期的 GMIR 海報揭示了這種學術性和動員性的結合:它宣布新博物館的目標是“[展示]從最遠古時代到我們時代的宗教和宗教組織的歷史發展,[揭示]宗教和宗教組織的階級角色、反宗教思想的發展和大規模的無神論運動”(Shakhnovich 和 Chumakova 2014:34)。 在 1930 年代和 1940 年代,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製作了大量的學術出版物,組織了大型探險隊收集文物,並設立了永久性展覽。 他們還參與了民眾的反宗教教育,每年為 70,000 名遊客進行旅遊,[右圖] 並舉辦各種關於明確政治主題的臨時展覽,包括“卡爾·馬克思作為激進的無神論者”、“為人民服務的教會”專制”,宗教與日本帝國主義,宗教與西班牙法西斯主義,以及季節性的反聖誕節和反復活節展示(Shakhnovich 和 Chumakova 2014:136-37, 417)。 1946-1955 年的導演弗拉基米爾·邦奇-布魯耶維奇 (Vladimir Bonch-Bruevich) 在 1949 年寫道,“列寧以及斯大林、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引文應該隨處可見”(Shakhnovich 和 Chumakova 2014:79)。
Bonch-Bruevich 是列寧的親密夥伴,既是宗派宗教運動的學者,也是狂熱的無神論者和黨的堅定支持者。 他監督了博物館學術活動的大規模擴展和展品的更新,同時致力於將無神論恢復到黨的政治優先事項並將其納入科學院的學術議程。 1954 年,宗教歷史博物館成為宗教和無神論歷史博物館,1955 年,科學院採取措施,在其各個機構組織“學術無神論宣傳”(Shakhnovich 和 Chumakova 2014:77- 78;斯莫爾金 2018:63-65)。 1954 年至 1956 年間,博物館接待了 40,000 萬遊客,策展人參觀了 2016 人次; 這些年來,它還出版了一系列小冊子,以普及關於反宗教主題的學術研究(GMIR website XNUMX; Muzei istorii religii i ateizma 1981)。
從 1960 年代到 1980 年代,博物館在蘇聯政權的無神論宣傳計劃中發揮了核心作用。 在列寧格勒省黨領導的壓力下,博物館部分地轉變為“學術方法中心”。 策展人開始為反宗教活動家組織座談會和講座,並在全國各地舉辦展覽和講座(Shakhnovich 和 Chumakova 2014:419)。 從 1978 年到 1989 年,博物館每年出版一本關於博物館及其在無神論宣傳中的作用的系列書籍,並收集了諸如“宗教批判的社會哲學方面”、“研究中的當前問題”等主題的叢書。宗教與無神論”和“宗教道德批評的社會心理方面”。
1980 年代末期和 1990 年代初,當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領導下的共產黨推出 perestroika(重組)和 glasnost'(開放)政策時,對博物館及其使命構成了重大挑戰。 審查制度和政治控制的放鬆產生了政權沒有預料到的宗教影響:宗教團體擴大了他們的公共活動,以前被壓制的教派從地下湧現,被監禁的良心犯被釋放,新聞界更自由地報導歷史和宗教。 關鍵的轉折點出現在 1988 年,當時東正教慶祝 1000th 在國家批准和眾多外國客人在場的情況下,羅斯基督教化週年紀念日。 隨著這些年來國家與宗教的關係發生了轉變,無神論的宣傳機構發現自己處於危機狀態。 正如 GMIR 學術方法學部門的負責人在 1989 年所寫的那樣,“我們的無神論遭受了類似於十月革命時期宗教所經歷的失敗……”(Filippova 1989:149)。 事實上,同年,東正教教堂被允許在喀山大教堂舉行六十年來的第一次服務。 1990 年,博物館名稱中去掉了“和無神論”一詞,1991 年決定將喀山大教堂歸還俄羅斯東正教教堂,並搬遷到波赫塔姆茨卡亞街的新建築。 簽署了共同使用協議,並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服務。
在後蘇聯時代,特別是隨著博物館在 2000 年搬遷後重建其常設展覽,反宗教和反教權的方面消失了。 博物館現在試圖提供一種世俗但平衡的宗教歷史和實踐展示,儘管它保留了蘇聯無神論者文物和出版物的收藏。 (庫欽斯基 2005:155)。 從 2008 年開始,工作人員啟動了一個名為“國家宗教史博物館作為對話空間”的長期項目。 重點是在聖彼得堡和俄羅斯聯邦的多民族和多信仰社會中加強寬容和理解文化。 通過展覽的導覽,以及講座, 音樂會、研討會和臨時展覽,該計劃旨在促進有關生活在聖彼得堡和西北地區的許多民族和宗教社區的信仰和文化傳統的知識。 該博物館還為學校教師提供關於教授世界宗教和兒童旅遊的培訓,旨在幫助兒童將宗教理解為人類文化的一種現象。 [右圖] 2011 年,博物館開設了一個特殊的兒童部門,“開始”,“致力於人類關於宇宙起源的宗教信仰”(Teryukova 2012:541-42)。
儀式/實踐
1930 年的第一屆全俄博物館大會以“用思想博物館取代事物博物館”為口號,呼籲蘇聯博物館從“保管角色轉變為教育角色”,“促進理解和行動”(凱利 2016:123)。 事實上,大多數蘇聯反宗教博物館就是這樣:通常,它們的原創物品相對較少,其展示重點是批評宗教並將(落後的)宗教世界觀與現代進步科學進行對比(Polianski 2016:256-60; Teryukova 2014:255; Shakhnovich 和 Chumakova 2014:14-15)。 相比之下,儘管宗教博物館當然也打算在反宗教宣傳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博物館從一開始就致力於收集、研究和展示 事情 並積累了大量的文學和物質宗教文化。 除了從人類學和民族志博物館、國家冬宮、科學院圖書館和俄羅斯博物館的藏品中獲得的許多文物、手稿和書籍(通常是由於宗教建築的國有化和沒收和貴重物品),博物館工作人員在 1930 年代在蘇聯各地組織考察,收集有關蒙古邊境、烏茲別克斯坦、最北端、西伯利亞、伏爾加河地區的布里亞蒂亞少數民族宗教生活的資料,高加索和西北部。 他們與列寧格勒州立大學的 NM Matorin 的民族志研究小組合作,該小組進行了旨在描述和繪製整個蘇聯俄羅斯共和國的“宗教融合”和日常宗教信仰的探險(Shakhnovich 和 Chumakova 2014:38-39;Teryukova 2020:122 )。 這種從宗教社區收集文件和物質文化的探險一直持續到今天。 1950 年代,在弗拉基米爾·邦奇-布魯耶維奇 (Vladimir Bonch-Bruevich) 的領導下,這位人脈廣泛的導演利用他的影響力獲得了大量的檔案收藏,包括著名學者的個人收藏以及在內務部發現的屬於各種宗教運動和個人的大量資料檔案。 如果讀者要根據材料上的官方印章來判斷,其中許多已在 1930 年代初被政治警察查獲(Shakhnovich 和 Chumakova 2014:88-89;個人觀察)。
1930 年代,策展人制定了博物館展覽的基本原則:基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分期的進化和比較方法,每個時期的宗教和反教權現象同時呈現。 1933 年的一份報告描述了以下部分:1) 喀山大教堂的歷史 2) 前階級社會的宗教 3) 封建東方的宗教(其核心是淨土天堂,這是佛教天堂雕塑作品的唯一例子4)西方和東方封建社會的宗教(包括宗教裁判所的刑具展示) 5)資本主義社會的宗教 6)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時代的宗教和無神論革命,以及 7) 希臘和羅馬奴隸制社會中的宗教(還包括關於基督教起源的部分)。 在這些按時間順序 部分,展示不同宗教傳統的歷史發展了一個比較和功能的視角 [Shakhnovich and Chumakova 2014:136-37, 78, 417]。 到 1930 年代後期,博物館館長已經開始建造各種立體模型,包括煉金術士的工作室和“宗教裁判所的房間”。 [右圖] 安裝這些將是他們從 1940 年代到 1960 年代工作的一個重要特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段不確定時期之後,由於建築物在戰爭期間遭到破壞和疏忽後需要進行重大翻新,並且博物館的命運正在決定,1950年代是博物館活動的重大擴張和發展時期。 增加了新的展示,學術圖書館得到了系統和極大的擴展,檔案館於 1951 年成立。博物館研究人員出版了有關宗教和自由思想史的一系列主題的主要專著。 從 1957 年到 1963 年, 宗教與無神論博物館年鑑 發表了許多在蘇聯從事該領域工作的主要學者的重要研究。 博物館還培養了研究生。
為應對新的政治挑戰和黨的方針轉變,展覽進行了重大重組,形成了七個主要部分:“原始社會的宗教”、“古代世界的宗教與自由思想”、“基督教的起源”、 “無神論歷史的主要階段”、“東方人民中的伊斯蘭教和自由思想”、“蘇聯的基督教宗派主義”和“蘇聯的俄羅斯東正教和無神論”。 1981 年的一本指南對伊斯蘭教部分的描述提供了對所採用方法的一些見解:“該部分展示的材料使 [觀眾] 熟悉伊斯蘭教的出現歷史、其信仰、實踐、自由思想和無神論思想的發展東方人民,以及伊斯蘭教在我國的演變和在蘇聯社會中克服它的過程”(Muzei istorii religii i ateizma 1981)。
1990年代,博物館和教堂在喀山大教堂建築中以相互猜疑的方式共存。 博物館在大樓的各個部分保留了圖書館、檔案館、儲藏室和辦公室。 在主樓層,聖殿和中殿的一部分用作宗教空間,與教堂的其他部分隔離開來,博物館繼續在那裡運作。 與此同時,博物館正在等待為其指定的建築物進行大規模翻修。 博物館於 2000 年搬遷,2001 年新的展覽向公眾開放。
目前,博物館的常設展品包括以下幾個板塊:1.古代信仰和儀式,2.古代世界的宗教,3.猶太教和一神教的興起,4.基督教的興起,5.東正教,6.天主教, 7. 新教,8. 東方宗教,9. 伊斯蘭教。 介紹了每個群體的歷史,以及它的信仰和實踐。 比較的 原則依然強大。 [右圖]例如,“古代信仰和儀式”部分包括展示西伯利亞人民的傳統信仰和儀式,北美薩滿教,西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宗教,祖先的崇拜美拉尼西亞人民,以及“關於靈魂和來世的想法”(GMIR 網站 2016)。
博物館繼續發展其圖書館和檔案館。 它還收藏了俄羅斯和西歐藝術品、紡織品、貴金屬製成的物品、郵票、稀有書籍、錄音和照片的主要收藏品。 其工作人員出版了一系列“GMIR 作品”。 博物館還開展項目培訓學校教師進行世界宗教教學、各種博物館學和宗教相關的專業發展迷你課程、講座和研討會系列,並為年輕的宗教研究研究人員提供指導(GMIR 網站 2016)。
組織/領導
1936 年,隨著創始館長 Bogoraz (Tan) 的去世,博物館進入了一段動盪時期。 次年,斯大林大清洗的拉網將包括馬託林在內的列寧格勒宗教研究界的許多成員捲入其中。 然後在 1941 年,納粹入侵蘇聯帶來了四年的戰爭和對列寧格勒的長期圍困。 新任主任 Iurii P. Frantsev 是拜物教主要著作的作者,但他還是監督了一段活躍的學術工作時期。 然而,從1942年起,他被重新分配到黨的工作。 博物館在戰爭期間仍然開放,儘管它遭受了破壞,部分被用作倉庫。 1945 年勝利後,人們對博物館的未來提出了重大問題。 喀山大教堂急需進行大規模而昂貴的翻修; 弗蘭采夫全神貫注於他的其他職責。 政權與宗教組織關係的改變以及戰爭期間教堂的重新開放使博物館的意識形態立場受到質疑。 最後,在莫斯科,弗拉基米爾·邦奇-布魯耶維奇正在積極推動在首都開設一個中央宗教歷史博物館,該博物館將匯集前中央反宗教博物館和 GMIR 的藏品。 然而,最終,Bonch-Bruevich 於 1946 年被任命為 GMIR 的主任,次年,已解散的莫斯科博物館的藏品被送往列寧格勒。
Bonch-Bruevich [右圖] 於 1955 年去世,他的繼任者是 Sergei I. Kovalev,他是古希臘和羅馬社會史的主要歷史學家,對基督教的起源特別感興趣。 在他短暫的任期內(他於 1960 年去世),黨不斷進行干預,並指責博物館過於關注宗教本身,而不是與當代蘇聯社會的宗教殘餘作鬥爭。 事實上,成立了一個黨委員會來調查 GMIR 的工作。 科瓦列夫未能成功抵抗,1960 年,一些長期研究人員離開了博物館(Shakhnovich 和 Chumakova 2014:87)。
1961 年 1960 月,博物館從科學院的管轄範圍轉移到文化部的管轄範圍內,開啟了 GMIR 生活的新紀元。 在那個時代激烈的反宗教運動和黨的一系列關於擴大無神論教育和宣傳的決議的背景下,博物館將重點轉向了這個方向。 這種轉變的標誌是博物館館長從 1980 年代到 1961 年代的專業知識。 早期的館長是歷史學家和民族志學家,而現在博物館由哲學家領導,從 1968 年至 1968 年任職的 Nikolai P. Krasikov 開始。 他的繼任者是 Vladislav N. Sherdakov (1977-1977) 和 Iakov Ia。 科朱林(1987-1962),職業無神論者,XNUMX年成立的蘇聯中央社會科學院科學無神論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從事理論訓練黨的高級幹部。 在他們的監督下,博物館繼續其積極的收藏和研究活動,但也增加了致力於開發材料以支持無神論宣傳的“學術方法”計劃。
1991年底蘇聯解體後,除了2005-2008年短暫隸屬於聯邦文化和電影局外,博物館一直由俄羅斯聯邦文化部管轄。 從 1987 年到 2007 年擔任館長的斯坦尼斯拉夫·A·庫欽斯基 (Stanislav A. Kuchinskii) 監督了金融崩潰時期的複雜過渡,從位於喀山大教堂的蘇聯無神論機構到重新設想的國家宗教歷史博物館,在其自己的特別翻新的建築中。
問題/挑戰
作為一個世俗的或,(在它的大部分歷史中) 無神論者 專門研究宗教歷史的博物館,GMIR 必須小心謹慎。 例如,在 1950 年代後期,地方黨支部對博物館的活動進行了審查,指責其工作人員過度關注宗教歷史(!),並且未能與蘇聯生活中的宗教殘餘作鬥爭。 它要求他們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在當代材料上,並設立一個致力於克服蘇聯宗教問題的展覽。 許多長期僱員辭職以示抗議(Shakhnovich 和 Chumakova 2014:87)。
這一集暗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GMIR(以及其他蘇聯博物館的策展人住在前教堂和/或展示宗教文物):展出的物品與展覽的世俗或反宗教目的之間的認知失調。 博物館工作人員經常將自己視為教堂建築及其內容的保管人(例如,東正教教堂中將祭壇與中殿隔開的大圖標屏幕),現在被重新定義為“遺產”。 然而,他們還發現,比起正式的展覽,參觀者更容易被這些色彩繽紛、立體感十足、充滿情感的元素所吸引。 對物體和空間進行去神聖化並非易事:例如,在整個蘇聯時期,策展人報告說,信徒會在展出的聖像前祝福自己並祈禱。 事實上,Ekaterina Teryukova 認為 GMIR 工作人員在 1930 年代後期轉向建造立體模型部分是為了滿足以傳達“物體存在的意義、功能和環境”的方式展示物品的需要(Teryukova 2014:257)。 事實上,策展人本身很容易受到“被博物館化的邪教物品”的“雙刃劍”特性的影響(用 GMIR 高級研究員 1981 年的話來說):在共產主義垮台後,前館長弗拉迪斯拉夫·舍爾達科夫(Vladislav Sherdakov)承認他已成為許多年前,虔誠的基督徒,他說,他在前喀山大教堂度過了他的工作日,周圍是神聖的物品及其精神影響(Polianski 2016:268-69)。
後蘇聯時期的主要任務是重新定義 GMIR 與宗教的關係:無論是重新思考其展品,還是定義其與聖彼得堡(以及更廣泛的俄羅斯聯邦)各種宗教團體的關係。 通過常設展覽,博物館工作人員旨在以意識形態中立的方式展示對宗教歷史和宗教現象的學術研究成果。 與此同時,他們開始與各種宗教組織建立聯繫,為了搭建橋樑,讓參觀者更多地接觸到使用中的宗教物品的情感背景,他們與這些團體聯合組織臨時展覽。 然而,策展人也沒有承諾在將物品捐贈給永久收藏品時立即向宗教組織展示。 因此,博物館努力保持世俗機構的地位,致力於促進對各種宗教傳統的尊重和了解(Koutchinsky 2005:156-57)。
IMAGES
圖片#1:Vladimir G. Bogoraz(棕褐色),1865-1936。 訪問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ladimir_Bogoraz#/media/File:%D0%A2%D0%B0%D0%BD_%D0%91%D0%BE%D0%B3%D0%BE%D1%80%D0%B0%D0%B7.jpg 20 年 2022 月 XNUMX 日。
圖片#2:1920-1930 年代的反宗教文學。 訪問自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4/Overcoming_%282012_exhibition%2C_Museum_of_modern_history%29_18.jpg/640px-Overcoming_%282012_exhibition%2C_Museum_of_modern_history%29_18.jpg 在20十月2022上。
Image #3:喀山大教堂與斯大林主義宣傳,1930s。 訪問自 https://www.sobaka.ru/city/city/81866 在20十月2022上。
圖片#4:兒童部門永久展示,“開始”。 訪問自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9/%D0%9D%D0%B0%D1%87%D0%B0%D0%BB%D0%BE_%D0%BD%D0%B0%D1%87%D0%B0%D0%BB._%D0%97%D0%B0%D0%BB_1..jpg 在20十月2022上。
圖 5:鞋廠工人參觀博物館,1934 年。訪問自 https://panevin.ru/calendar/v_kazanskom_sobore_v_leningrade_otkrivaetsya.html 在20十月2022上。
圖 6:極樂世界。 訪問自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useum_of_Religion_-_panoramio.jpg
在20十月2022上。
圖 7:弗拉基米爾·D·邦奇·布魯耶維奇 (Vladimir D. Bonch-Bruevich) (1873-1955)。 訪問自 https://dic.academic.ru/pictures/enc_biography/m_29066.jpg 在20十月2022上。
參考
Filippova, F. 1989。“Opyt prosteniia nauchno-prakticheskikh semirov na baze GMIRiA”,在 有問題的宗教信仰我 ateizma v muzeiakh。 [在GMIRA的基礎上舉辦學術實踐研討會的經驗]。 在宗教研究和博物館中的無神論問題中。 列寧格勒:Izdanie GMIRiA。
凱利,卡特里奧娜。 2016 年。 社會主義教會:1918-1988 年彼得格勒和列寧格勒的激進世俗化和保護過去。 迪卡爾布:北伊利諾伊大學出版社。
庫欽斯基,斯坦尼斯拉夫。 2005. “聖。 聖彼得堡新千年宗教史博物館” 物質宗教 1:154-57。
Muzei istorii religii i ateizma 【宗教與無神論史博物館】。 1981. 列寧格勒:列尼茲達特。 訪問自 http://historik.ru/books/item/f00/s00/z0000066/st002.shtml 在20十月2022上。
Polianski, Igor J. 2016。“反宗教博物館:超越和記住宗教遺產之間的蘇聯異托邦”。 聚丙烯。 253-73 英寸 冷戰時期歐洲的科學、宗教和共產主義, 編輯。 保羅貝茨和斯蒂芬 A. 史密斯。 紐約: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
Shaknovich、Marianna 和 Tatiana V. Chumakova。 2014 年。 Muzei istorii religii akademii nauk SSSR i rossiiskoe religiovedenia (1932-1961) [蘇聯科學院宗教史和俄羅斯宗教研究博物館]。 聖彼得堡:瑙卡。
斯萊茲金,尤里。 1994 年。 北極鏡:俄羅斯和北方的小民族。 伊薩卡:康奈爾大學出版社。
斯莫爾金,維多利亞。 2018 年。 聖地永不空:蘇聯無神論史。 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國家宗教史博物館網站。 2016. 訪問自 http://gmir.ru/eng/ 在20十月2022上。
捷留科娃,葉卡捷琳娜。 2020. “GP Snesarev 作為中亞宗教信仰的收藏家和研究員(關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宗教史博物館館藏材料)。” 宗教信仰 [宗教研究] 2:121-26。
捷留科娃,葉卡捷琳娜。 2014.“博物館空間中的宗教物品展示: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的俄羅斯博物館體驗”。 物質宗教 10:255-58。
捷留科娃,葉卡捷琳娜。 2012. “國家宗教歷史博物館,聖彼得堡,” 物質宗教 8:541-43。
發布日期:
26年2022月日